4月16日,“山東大學古籍保護與修復中心揭牌儀式”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qū)隆重舉行。當日,教育部產(chǎn)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實踐條件和實踐基地建設類項目“古籍及近現(xiàn)代紙質(zhì)文獻文物保護與修復實驗室”同步掛牌。山東邁越文??萍加邢薰九c山東大學在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的產(chǎn)學研合作全面開啟新的篇章。
近年來,雙方在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實驗室建設、教育部協(xié)同育人項目申報、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校外實習等多方面持續(xù)開展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次“山東大學古籍保護與修復中心揭牌儀式”受到了各界重要人士的熱情關注和參與。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王紅蕾、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楊照坤、山東省圖書館館長(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祝暉、山東省圖書館副館長(山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李勇慧、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一級巡視員付俊海以及山東大學黨委常委桑曉旻等領導出席并揭牌。山東大學2006級校友、齊魯工業(yè)大學副教授、濟南市紙質(zhì)文物文獻脫酸及保護技術創(chuàng)新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山東邁越文??萍加邢薰径麻L侯萌受邀出席儀式。
同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山東省教育廳和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山東省“古籍保護進校園”活動在山東大學拉開帷幕,山東邁越文保有限公司修復師代表參加了該活動的啟動儀式,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活動的重頭戲是由山東大學圖書館與山東省圖書館聯(lián)合承辦的首場講座活動,題為《從〈永樂大典〉看古籍保護與傳承》。此次講座的主持人是山東大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杜澤遜,主講人是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張志清,這位資深的古籍整理與保護專家以其豐富的經(jīng)驗和深厚的學術造詣,為在場師生帶來了一場學術盛宴。張館長講述了《永樂大典》編纂、流傳、毀滅、重光的歷史,將這部“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的前世今生娓娓道來,以《永樂大典》為例,既講清楚了古籍保護的工作內(nèi)容,肯定了古籍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也予以我們一些啟迪。
卷帙浩繁的《永樂大典》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chuàng)造力,其幾近亡佚的命運則反映出文運與國家、與民族命運相一致,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素有“盛世修典”的傳統(tǒng),最早可追溯至商周,古籍整理與保護是對前人文明成就的珍惜守護,是一種賡續(xù)中華文脈的有效方式。此外,舉全國之力編修、抄錄的《永樂大典》,已知存世的僅剩430多冊,這啟示我們古籍保護真正有效的方式,不僅是對古籍本體的修復與保護,更要關注到古籍的信息保護和文化保護,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讓古籍活起來,以數(shù)字知識庫、出版印刷等方式化身千百,融進大眾的生活中,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古籍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一代又一代人的保護傳承使得中華文脈延綿數(shù)千年而不斷。推動古籍的保護傳承,不僅可以保存歷史記憶、賡續(xù)中華文脈,更能讓古之精華為今所用,讓古籍所承載的文化價值、文化理念更好走進人們心中并傳承下去。